首页 首页 资讯 查看内容

全国碳市场来了 川企“卖碳”如何作为

2022-01-16| 发布者: 龙城信息港| 查看: 135| 评论: 1|文章来源: 互联网

摘要: 12月15日,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即将迎来首个履约周期大考,首批纳入碳交易市场的2000多家重点控排企业需完成......
德扑圈官网

  12月15日,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即将迎来首个履约周期大考,首批纳入碳交易市场的2000多家重点控排企业需完成履约。未按时足额清缴碳排放配额的,或将面临惩罚。

  在11月25日生态环境部的新闻发布会上,生态环境部应对气候变化司副司长陆新明强调,地方政府无权对项目业主参与减排量交易的正当权益进行限制或收归己有。

  两条新闻背后,释放了同一个信号:随着全国碳市场的建立,企业的碳资产正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全国碳市场的建立,发挥了哪些作用?为川企带来的挑战更大,还是机遇更多?川企又应如何调整、转型并助力实现双碳目标?

  本期嘉宾

  赖晓明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董事长

  何锦峰四川联合环境交易所董事长

  陈星宇通威股份光伏事业部总裁

  晏溶华西证券研究所环保公用首席分析师

  何平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中国金融研究中心主任

  □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田姣

  A

  碳市场对企业来讲意味着什么?

  ●多排放一吨碳就要多花成本

  ●少排放一吨碳就可额外获得收益

  记者:历经多年试点,全国碳市场于7月16日正式上线,全球最大的碳交易市场就此诞生。碳市场对实现双碳目标来说,起到了什么作用?对川企又意味着什么?

  何平:要实现双碳目标,尤其是实现碳中和,全国碳市场是标配。虽然行政干预手段也能推动减排,但碳市场制度是解决碳排放外部性更为有效的经济手段。

  所谓“外部性”,是个经济学术语,即个体产生的问题,外部会承担影响。面对“外部性”问题,碳市场遵循的是“污染者付费原则”,通过碳交易产生的具体碳价,鼓励生产者和消费者将温室气体排放产生的社会成本的一部分实现内部化,相较行政命令而言,效率更高、社会福利损失更少。

  赖晓明:全国碳市场的建立,是利用市场机制控排、减排温室气体的重大制度创新,也是我国落实双碳目标的重要抓手。碳交易机制为排放实体提供了以成本效益最优的方式实现碳排放总量控制目标的可能途径,将推动全社会实现减碳目标和绿色低碳转型发展。

  此外,全国碳市场的成立,不仅推动高排放行业实现产业结构和能源消费的绿色低碳化,促进其率先达峰,还为碳减排释放价格信号,并提供经济激励机制,将资金引导至减排潜力大的行业企业,推动绿色低碳技术创新。

  晏溶:在碳市场上,碳排放权是具有价值的资产,可以作为商品在市场上进行交易——减排困难的企业可以向减排容易的企业购买碳排放权,后者替前者完成减排任务,同时也获得收益。

  陈星宇:碳市场对四川企业发展来说,意味着多花钱或多赚钱,企业多排放一吨碳就要多花这吨碳的成本,少排放一吨碳就可以额外获得“卖碳”的这部分收益,这将促使川企加速低碳化转型,而且是越早低碳越早受益。

  B

  碳市场整体规模有多大?

  ●预计未来将成长为百亿元甚至千亿元规模

  ●新能源细分领域及整体产业链都将受益

  记者:全国碳市场的规模有多大?哪些行业将迎来风口?四川有何机遇?

  赖晓明:我国碳市场覆盖碳排放量超过40亿吨,是全球覆盖温室气体排放量规模最大的碳市场。“十四五”期间,预计八大重点能耗行业都将纳入碳市场,八大行业的重点排放单位数量将由发电行业的2000多家扩大到8000-10000家,全国碳市场未来发展空间和潜力巨大。

  目前,国家明确提出要加快建设完善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并提出将碳汇交易纳入市场,建立健全能够体现碳汇价值的生态保护补偿机制。这也为四川和川企进一步深入参与全国碳市场创造了良好的政策条件和市场机遇。

  晏溶:首批被纳入全国碳市场的是电力行业,未来随着更多的行业被纳入,全国碳市场的整体规模也会随之变大,预计将来将成长为百亿元甚至千亿元规模的市场。未来,光伏、风电、新能源汽车等相关领域应用需求及投资规模将持续加大,将加速推动绿色低碳转型,双碳目标下行业将迎来快速发展及可观发展空间。

  四川的清洁能源发电企业可以出售多余的碳排放权给高耗能企业,将首先从碳市场中获益。

  陈星宇:随着全国碳市场启动,在政策红利下,核电、风电、光伏、水电等新能源细分领域及整体产业链都将受益。环保服务及碳消耗板块必将受到带动。在新能源汽车方面,在其全产业链上的制造端、运营端企业将从中受益。在绿色建筑方面,上游的新型建材到建筑建造环节将产生机会。与此同时,围绕碳市场提供碳排查、碳核算以及碳减排方案制定与咨询等服务行业也是其中受益者之一。

  四川拥有丰富的绿色水电资源,同时,甘孜、阿坝、凉山、攀枝花等地光照资源丰富,适合建设光伏电站。在这些山地地区,风力资源也非常丰富。利用好这些资源,四川及川企完全有条件走在全国甚至全世界碳中和道路的前列。

  何锦峰:据全国碳市场相关规则,控排企业可使用国家核证自愿减排量(CCER)抵销碳排放配额,抵销比例不得超过应清缴碳排放配额的5%,理论上全国碳市场对CCER的需求量可达到2亿吨,目前市场上的存量CCER低于5000万吨,远不能满足市场需求。

  结合四川的资源禀赋,清洁能源、林草碳汇、节能减排项目以及CCUS技术等行业将迎来风口。碳市场是助力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市场机制,挑战与机遇并存,从机遇来讲,我想到了4个方面:

  一是政策机遇,双碳背景下,与碳市场相适应的大量财税、价格、金融、土地等方面的支持性政策将陆续出台,学好用足这些政策,就能把握住政策机遇。二是转型升级的机遇。主动适应国家促进经济结构、能源结构和产业结构向深度低碳化转型的宏观调控政策,顺势而为、主动作为,事半功倍地实现转型升级。三是潜在的商业机会。根据国内多家权威机构的测算,为实现双碳目标,将形成百万亿级以上的投融资市场和千亿级以上的碳市场,将在能源、交通、建筑、工业、林业等行业带来巨大的投资和商业机会。四是要素聚集的机遇。巨大市场的吸引下,劳动、土地、资本、技术和数据等各种要素都会向这个市场汇聚,并在这个市场中流动。对减排企业或项目而言,将更容易获得资金、人才,以及降低技术引进成本和融资成本。

  C

  参与碳交易机会大还是挑战大?

  ●对高排放企业来讲有挑战

  ●带来政策约束同时也带来升级发展机遇

  记者:全国碳市场的建立,对于参与的企业来说,机会和挑战哪个更大?最大的挑战在哪儿?

  何锦峰:对不少企业来说是挑战,甚至是艰巨的挑战。碳市场是让碳排放的成本显性化,倒逼企业投入资金去提升减碳技术。对于高排放企业,虽然可以花钱购买CCER抵销碳排放配额,但终究是较大的经济负担。若不在技术改造以及运用新能源上下功夫,企业或将陷入被动。

  何平:碳市场虽然对纳入企业增加了碳排放的政策约束和减碳成本,但同时也通过交易机制提供了更灵活的工具帮助企业低成本履约,并为企业增加了新的资产,提供了新的融资工具。因此,碳市场给企业带来的不仅是挑战,更是升级发展的机遇。

  从成本而言,企业不仅需要设置专门的部门和人员应对碳排放管理和交易工作,增加了人力成本,还面临控排不达标的履约成本。也要看到另一面,对于减排成本低的企业,则可以通过碳市场获得额外收益。

  赖晓明:就挑战而言,高能耗企业首当其冲,特别是纳入碳市场交易的重点排放企业,这些企业想要持续发展,不仅要积极减排,还需要在算好经济账的同时,算好碳排放的账,建立自己的碳排放管理体系。如何科学且完整地去评估碳排放成本并反映到生产过程中,同时结合企业持有碳资产的目的来选择合适的计量方式,是企业面临的新课题。

  此外,不少企业对碳交易有关的流程、管理方法等的掌握还有所欠缺,对碳资产的管理意识不强。

  晏溶:机遇与挑战是并存的。因为四川有全国领先的水电资源和优质的风电资源,在实现双碳目标的过程中将发挥重要的角色。同样,正是由于四川有清洁能源的优势,越来越多的高耗能企业将选择进驻四川。

  D

  参与碳交易该做好哪些准备?

  ●提前布局,摸清自身碳排放“家底”

  ●减碳规划要有“一表两图”

  记者: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即将迎来首个履约周期大考,考核对象包括被纳入到履约名单的48家川企。既要完成任务,又要转型升级,这些重点排放企业该怎么做?其他企业该做好哪些准备?

  陈星宇:重点控排企业可能面临的压力和约束会非常大。首先,控排企业最重要的工作之一是做好配额管理及履约,包括配额获取、排放监测、排放报告编制、配额清缴等,否则可能要面临行政处罚,给企业造成经济损失及其他负面影响。其次,需加大节能与低碳技术投入。低碳经济下,控排企业要想获得竞争优势,必须以清洁的方式进行生产,而节能减排的关键是要依靠技术进步。再者,要加快可再生能源电力布局。一方面,控排企业面临碳排放权交易价格波动的风险,而可再生能源发电则避免了这种风险;另一方面,CCER可用于抵消部分碳排放配额,这给碳市场参与者提供了一个新的潜在获利途径,即通过开发和出售CCER获取收益。

  事实上,不论是重点排放企业还是非重点排放企业,都是实际碳排放的承载者,无论是从社会责任角度,还是从规避经营风险角度看,都应该率先在双碳方面提前布局。要摸清自身的碳排放“家底”,然后根据自己的碳排放特点制定相应的碳中和规划,确定详细的减排目标及实施方案。除此之外,还应结合自身业务特点进行与双碳目标相应的业务转型,使得公司发展方向更契合我国的双碳目标。

  何平:无论是控排企业还是非控排企业,参与碳交易的前提是要能够摸清碳“家底”。只有通过对碳排放、碳减排的准确计量,并合理有效地将碳的排放成本反映到企业的生产活动并计入生产成本,才能通过经济行为的影响去改变企业的投资和经营行为。

  何锦峰:除了摸清“家底”外,要制定碳达峰行动方案,要有减碳规划,要有“一表两图”,即时间表、路线图和施工图。

  无论重点排放企业还是非重点排放企业,首先要重视碳市场能力建设,要培养和储备必要的专业人才,其次要重视碳资产管理,要以保值增值为目的,在碳资产的开发、储备、投资、交易各个方面精心谋划,力争成本最优、利益最大、交易时机最好,按照“量力而行、尽力而为”的原则争取低峰值、早达峰。

  赖晓明:四川企业既可以通过自愿减排市场将清洁能源资源等转化成碳减排资源,也可以通过企业节能技改进一步降低自身排放,切实落实我省双碳目标和要求。

  对于还处于观望中的企业,建议提早规划,加强碳排放知识学习和碳交易相关能力建设,尽早建立碳管理意识。

(文章来源:四川日报)

文章来源:四川日报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 收藏

最新评论(1)

Powered by 龙城信息港 X3.2  © 2015-2020 龙城信息港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