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首页 资讯 查看内容

“倾诉”烦恼可能会让你更伤心;下班后收到工作消息,有损健康

2021-10-04| 发布者: 龙城信息港| 查看: 135| 评论: 1|文章来源: 互联网

摘要: 本期好心情给大家整理了5项精神心理领域的最新研究,它们分别是:“倾诉”烦恼,可能会让你更伤心下班后收......
火星交友

本期好心情给大家整理了5项精神心理领域的最新研究,它们分别是:

“倾诉”烦恼,可能会让你更伤心下班后收到的工作消息,会让你身心受损社会资源与自身人格相关做不做一件事,取决于你的神经递质夜间尿床可能是心理问题

“倾诉”烦恼,可能会让你更伤心

就在上周,我听最近正遭遇烦心事的同事小彤说到“把不开心的事再说一遍,心情也会变差,就像把刚要愈合的伤口再次撕开一样”。确实,言语表达和情绪体验是密切相关的。这一结论也被发表在《Nature》的一篇研究上。

研究者招募了1567名大学生,让他们在20分钟内在纸上写下他们此时此刻脑海中的任何想法、感受和体验,不管出现什么,都写进去。休息一段时间之后,研究员通过一系列问卷收集被试最近的情绪状态、身体健康情况、生活幸福感等。

经过统计分析发现,被试在纸上写下的情感词汇的丰富度与他们的最近经历密切相关。即表达较多的负面情绪词汇的被试,心理困扰程度更加严重,身体健康状况也更差;而表达更多积极情绪词汇的被试,拥有更高的幸福感和更好的身体健康状态。这一结果在后续的针对35000名博主的博客文章和个人状态的分析后得到了进一步证实。

但文章中没写到,到底是个人体验决定词汇表达,还是词汇表达决定个人体验?不过我相信小彤当时的情绪已经恢复平静了,加上不想表达消极词汇、事件,她的情绪、认知和生理反应也不会向下发展,未来一定会越来越美好!

下班后收到的工作消息,会让你身心受损

你平时经常加班吗?下班后领导、同事发工作相关消息你回不回?甚至大半夜、大早上打电话你接不接?我是不是说出了大部分打工仔的心中苦楚,哈哈哈哈。

近日,南澳大利亚大学研究员在《TheConversation》上发表的研究发现:在工作时间之外,回复更多的工作电话、电子邮件或短信的人,更容易感到心理困扰和身体疾病。

研究者在2020年6月至11月调查了全球40所大学2200多名教职人员,调查他们的非工作时间的工作交流、心理状态、职业倦怠感,以及身体症状。

发现相比加班少的,下班后常收到来自领导的工作相关的短信、电子邮件和电话的人,更多的出现心理困扰(70.4%vs.45.2%)和情绪疲惫(63.5%vs.35.2%),还有更多的身体症状,如头痛、背痛等(22.1%vs.11.5%)。并且对工作场所的“心理社会安全氛围”评价为“很差”。

不仅领导,常在下班后收到来自同事工作消息的,也表现出更高程度的心理困扰(75.9%vs.39.3%),情绪耗竭(65.9%vs.35.7%)和身体症状(22.7%vs.12.5%)。

或许这结论是老生常谈,但也再一次给了“沉迷”工作而忽略自己健康的打工仔一个警惕,照顾好自己!合理分工、提高效率、尽力减少加班现象的发生。

社会资源与自身人格相关

还记得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的第三层吗?“归属与爱的需要”。近几月网络流行词“内卷”、“躺平”都反映着社会竞争的激烈和人们的疲惫感。不仅职场人,学生也在内卷。面对这样的大环境,来自周围人的支持最令人舒心。但如何获得来自周围人的支持呢?或许和你自身性格有关。

3周前,美国学者在《ChildDevelopment》发表的研究发现,青春早期表现为安全型依恋的孩子在成年后会表现出更多的同理心,并拥有更好的友谊。

研究者先是对184名14岁的美国青少年进行访谈,了解他们的依恋模式,将其评估为“安全型依恋”或“回避型依恋”或“矛盾型依恋”。然后对这184名青少年进行为期4年的随访,评估他们在朋友互动之间表现出的同理心。

结果发现,在14岁时表现为安全型依恋的,(即父母在身边时,能享受与父母的互动,也可以独立在自己的世界玩乐;在父母离开时会低落,当父母回来时能被顺利安抚,重新投入父母的怀抱),16、17、18岁时的人际互动中更经常表现出同理心,对朋友的情绪更容易共鸣。同时也更容易获得周围人的支持,拥有更多的朋友,更好的友谊。

以往大量研究表明,孩子的依恋模式与父母-孩子间的互动模式密切相关,父母与孩子建立健康的关系和友谊,信任、支持孩子,孩子更倾向于形成安全型依恋。为了让孩子日后更好地生活,从小培养他们的依恋类型吧。

做不做一件事,取决于你的神经递质

你可曾想过你为什么会做一件事情?是梦想驱动?兴趣驱动?亦或是利益驱动?其实最本质的是你身上的多巴胺在驱动。

日本学者发表在《PLoSBiology》的研究发现,不管执行该任务能获得多少的利益,获得是即时性或是延迟性的,需要付出努力是多还是少,只要多巴胺D1受体和D2受体被阻隔,就会对这件事的执行毫无动力。

研究者通过向猴子注射特异性受体结合分子来系统地操纵这些猴子的D1R和D2R,抑制它们对多巴胺DA信号的生物反应。并且给每只猴子执行特定任务以获得奖励的机会,同时通过PET脑部扫描仪收集相关数据。以观察当猴子决定奖励是否值得付出努力时发生的大脑变化以及这个变化的速度。

结果发现,这两种多巴胺受体亚型D1R和D2R是互补的,它们共同作用以衡量感知收益与时间、精力成本,并驱动身体去执行该任务。如果一方通路被阻,则执行该任务的动机将大大减弱甚至消失。但也有一例外,即工作量增加后,是否仍有动力继续执行该任务仅受D2受体影响,D2受体决定该任务是否能完成或快速完成。

精神障碍中的抑郁症、焦虑症患者经常出现对外界事物缺乏兴趣,缺乏执行动力,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学习和工作。这项研究或许能为焦虑、抑郁患者解决该问题提供新的治疗研究思路。

夜间尿床可能是心理问题

看到这篇新研究,我第一想到的是大学的一舍友。他经常半夜下床上洗手间,也听他自述每月总会有1-2次的尿床。我们嘴上调侃“这是肾不好啊”,但心里也疑惑,为什么会有这种现象呢?

台湾学者在《Nature》上发表的一篇研究写到:夜尿症的男性可能需要尽早转诊到精神科进行评估和干预。

研究者招募3127名亚洲年轻成年男性(20-40岁)参与实验,收集被试的人口学数据(年龄、身高、体重等),“国际前列腺症状(IPSS)”评分,以及台湾抑郁问卷(TDQ)评分,最后对这些总得分和因子得分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发现:

①年龄超过30岁、BMI指数超过25(即超重人群)、IPSS得分高的,都是夜尿症的预测因素。即30岁以上人群、超重人群、表现前列腺的人群,都很有可能会出现夜尿症。

②在抑郁评分方面,轻度、中度得分的抑郁情绪和消极认知不是夜尿症的预测因素;但躯体不适、睡眠障碍、胸闷、易疲倦等,都能显著预测夜尿症;重度抑郁症也能预测夜尿症。

我把这篇文章转给我那舍友,他二话不说,很主动去精神科就诊了。

参考文献

[1]Vine,V.,Boyd,R.L.&Pennebaker,J.W.Naturalemotionvocabulariesaswindowsondistressandwell-being.NatCommun11,4525(2020).

[2]TheConversation.Doyouansweremailsoutsideworkhours?Doyousendthem?Newresearchshowshowdangerousthiscanbe.PublishedJuly12,2021.

[3]SternJA,CostelloMA,KanskyJ,etal.HereforYou:AttachmentandtheGrowthofEmpathicSupportforFriendsinAdolescence[J].ChildDevelopment,2021.

[4]HoriY,NagaiY,MimuraK,etal.D1-andD2-likereceptorsdifferentiallymediatetheeffectsofdopaminergictransmissiononcost/benefitevaluationandmotivationinmonkeys[J].bioRxiv,2021:2020.11.27.400911.

[5]Cheng,W.,Fan,YH.,Liou,YJ.etal.ThepredictivefactorsofnocturiainyoungAsianadultmales:anonlinesurvey.SciRep11,16218(2021).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 收藏

最新评论(1)

Powered by 龙城信息港 X3.2  © 2015-2020 龙城信息港版权所有